当前位置:首页 >国难 >猿声啼不住,文物又上新遍地开花 正文

猿声啼不住,文物又上新遍地开花

来源:海口夏咖服装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拈花   时间:2024-09-10 04:48:11

从广州动物园麻鹰岗考古发掘,猿声看“最完整”东晋墓

猿声啼不住,文物又上新遍地开花

三伏天骄阳高悬,住文古墓里却有几分清凉。物又后室墙上,上新青灰色的猿声扁平方砖,严丝合缝层层垒起,住文遍地开花触指湿润。物又“屋顶”往上收拢成拱形,上新人的猿声手是摸不着的,很高。住文这是物又一间长约10米的墓室,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上新“放心,猿声坚固得很,住文”墓中,物又考古人员对记者说,“它是迄今为止在广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晋时期墓葬。”

从古墓唯一的“盗洞”沿梯子爬出来,记者眼前是一千多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工地,耳边是尖扬欢快、此起彼伏的不遗余力长臂猿啸声——此处,是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建设场馆。

猿声啼不住,文物又上新。2024年8月8日,一场新闻发布会在此举行,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墓地发掘获重要发现。

最重要发现:两座大墓

发布会现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向记者介绍,根据文物保护法规,配合动物园麻鹰岗场馆建设,该院对场馆建设范围约13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4年4月至7月,对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本次墓葬多、出土文物精——“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48座,两汉墓葬4座、晋南朝墓葬8座、唐代墓葬15座、明清墓葬121座,出土陶器、繁文缛节瓷器、铜器、玉器、珠饰等各类文物196件(套),另采集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墓碑48块,其中出土的东汉带字陶屋模型、唐代陶鸡模型、清代翡翠翎管和朝冠顶珠水晶饰件及清代翠鸟银发簪,是近年考古发现的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张强禄表示:“本次最重要的发现,当属位于发掘区域中北部的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东晋墓和一座保存较好的南朝墓”。

前者,是广州考古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的东晋墓;而后者,这座夫妻合葬墓,其内部共用的“直棂假窗”,让两间墓室里的“人”可以隔窗相望,在笔者看来,简直有一种超越生死的浪漫。

保护动物+保护文物

青釉划莲花纹瓷碟,正是出土于这座南朝墓的两室共用祭台上,如今,翻云覆雨它和一并出土的各朝代“小伙伴们”,被摆在红布桌上展示。

“本次墓葬特点有三”,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主任、麻鹰岗墓地发掘项目负责人程浩,一边展示一边对记者说,一是分布密集,二是跨越时间长,三是成规模、有规划。“墓葬的年代自西汉南越国时期,历经东汉、晋南朝、唐、明、清、民国,一直持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长达2100多年之久。”

而文物在此“上新”并非首次。记者了解到,日落西山自1956年以来,配合广州动物园建设,市文物部门已先后在动物园内30多个地点发掘古墓葬近500座。

500座!为何广州动物园里有如此多的遗迹?

“我们认为,这与动物园自身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分不开。”程浩介绍,广州动物园所在的麻鹰岗及驷马岗、蚺蛇山、王家墩等山岗,位于广州古城东北郊,北靠白云山,南望珠江;而且距明清广州城“大东门”仅约三公里——对于古代的广州人来说,正是背山面水形胜之地、安放先人合适之处。

“广州动物园所在地,现在属于广州市‘小北-建设新村-华侨新村-太和岗-区庄-麻鹰岗’地下文物埋藏区,是广州市古墓葬重点埋藏区域之一。”

记者获悉,这里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墓葬可追溯到南越国时期,2016年虎山M15的张牙舞爪发掘,就出土有玉璧、鎏金腰牌、铜镜等;“而较晚者,甚至有本次现场采集到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墓碑,”张强禄对记者说,“这充分体现出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丰富底蕴。”

他进一步表示,本次发现的东晋墓和南朝墓等,得以在广州动物园原址保护,是“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充分践行,“动物园的核心职责是保护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而保护文物,则是保护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我认为,在广州动物园的场馆建设进程中,保护动物和保护文物两者进行着完美结合。”

他同时提到,此前在犀牛馆附近原址保护展示的东汉砖室墓,如今已是“动物园里看文物”的一处著名景点。

“广州动物园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披肝沥胆积极配合,主动履行保护职责,无论是犀牛区东汉墓的发掘和展示,还是熊猫馆等场馆建设区域的考古工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聚焦

高超的“干砌”建筑工艺 筑起一千六百年的坚固

没有现在建筑用的水泥等粘合剂,也没有榫卯结构,简直像精巧叠积木一样,M130,这座迄今为止广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晋墓葬,就这样用一块块砖,运用力学平衡巧妙堆叠,“干砌”而成,存世千年。

本次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墓地的发掘,甚为瞩目的东晋墓(M130),“从铺地砖、墙砖到券顶,都非常完整。我们既能从中看到东晋墓室的义正词严具体结构,也能感受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以及想见先人的部分生活场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麻鹰岗墓地发掘现场负责人张百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说,东晋墓(M130)平面呈“串”字形,由斜坡墓道、排水沟、甬道、前室、过道和后室组成,在长约10米的墓室顶部未发现明显损毁,仅在封门上部有一个盗洞。“广州此前出土的东晋墓不少,但基本没有券顶;更有些只剩墓底。”

张百祥介绍,发掘之初,M130室内有很深淤泥,析土后仅见两件文物:三足砚(残件)和滑石猪。“三足砚应是当时的熏香器具,滑石猪则是晋南朝较流行的随葬物,一般由墓主握在手里,天花乱坠是财富的象征。”

他尤其提到文物的“科学价值”:“汉代早期为土坑墓,后见木椁墓,到了东汉,广州出现砖室墓。砖怎么砌,关系到建筑技术,而我们通过M130可作了解。今天,我们用水泥做粘合剂,在东汉、晋、南朝,则都是‘干砌’,中间没有任何粘合剂,直接垒起。现在看到砖缝里有些泥土,是后来渗进去的。采用这种干砌技术的建筑,如您所见,历经1600多年仍坚固如初。恬不知耻

“我们看到,墓室的墙砖是长方形砖。上面的券顶,有‘刀砖’,上宽下窄像刀一样;还有‘斧砖’,一边厚一边薄。通过这三种砖,当时的工匠,能够把券顶慢慢收拢,收到严丝合缝。这种高超工艺,时至今日仍令人赞叹。”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汪晓曙 卢德平 叶其嘉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梁志钦 曾贵真 管瑜 邱治

■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实习生 蔡芷然/文 郭晴/摄(除署名外)

标签:

责任编辑:短小